【深耕教育热土:双师双能培养体系构筑成长基石】
在岷江水滋养的学术沃土上,成都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正以独特的"双师双能"培养模式重塑教育人才培养格局。作为四川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,该校将"师范底色"与"应用特色"深度融合,构建起"高校导师+行业导师"双轨并行的指导体系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校内外导师112人,其中基础教育特级教师占比达43%,这种"理论导师+实践导师"的配置,让研究生在课堂研讨与一线教学中实现认知跃迁。
学院打造的"三维进阶式"课程体系颇具匠心:基础理论模块引入"教育经典案例库",收录2000余个真实教学情境;实践能力模块与成都七中、石室中学等12所省级示范校共建"影子教师"实训基地;创新拓展模块则开设"教育大数据分析""STEAM课程设计"等前沿课程。

2022届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研究生张雨薇对此深有感触:"每周三天在成都树德中学跟岗,导师手把手指导课堂观察技巧,这种'在做中学'的模式让我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的飞跃。"
学术研究方面,学院构建起"基础教育研究院+学科工作坊+微课题群"的立体化科研平台。近三年研究生参与省级以上课题87项,在课程·教材·教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篇,更有多项研究成果被纳入成都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。这种"教学研一体化"的培养路径,使毕业生既能站稳讲台,又具备教育研究者的专业素养。
【定制成长地图:产教融合催生个性化发展生态】
成都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最鲜明的特色,在于其构建的"一核三维"个性化发展体系。以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,通过"课程选修超市""实践项目菜单""科研方向自选"三个维度,为每位研究生绘制专属成长路线图。教育管理专业研二学生陈昊选择"学校治理+教育法律"复合方向后,不仅修读了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定制课程,更在成都教育政策研究院完成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课题研究,这种跨界培养模式使其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。
学院与腾讯智慧教育、川观新闻等16家单位共建的"教育创新工场",成为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孵化器。在这里,学科教学(英语)专业研究生团队开发的"AR古诗词教学系统"已在天府七小投入应用,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参与设计的"融合教育云平台"服务全省43所特殊教育学校。
这种"真实项目驱动"的培养方式,使93.6%的毕业生在入职半年内就能承担校级以上教研项目。
就业服务方面打造的"双百工程"成效显著:100%研究生配备职业规划导师,100%参与教育局长/校长访谈项目。2023届毕业生中,68%进入省级示范性中小学,22%考取教育局等行政岗位,更有10%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这种多元化出口格局,印证了学院"尊重个性、激发潜能"的培养理念。
正如院长杜伟教授所言:"我们不仅要培养能上好课的老师,更要造就懂教育、爱教育、能变革教育的未来教育家。"
(内容来源于网络,由南京海文考研收集整理,侵权必删!)
